流言总是能够抓住人们欲知又不得知的焦虑心态,成功掀起传播热潮。特别是在“人人都是传播者”的网络时代,流言更是借助互联网之东风,披上科学之外衣,形成传播速度更快、影响范围更广、危害程度更大的裂变式传播新格局。这类被我们称为“科学流言”的新型流言,具有极强的伪科学性,很容易让人信以为真、上当受骗。
流言大多断章取义、夸大其词、危言耸听,如果不能及时澄清,轻则混淆视听,影响人们正常生产和生活;重则引起恐慌,扰乱秩序,破坏社会安定和谐。正所谓,解铃还须系铃人。破解“科学流言”还需利用科学的手段,让科普成为流言的“粉碎机”,方能对症下药、药到病除。
粉碎“科学流言”要加大科普力度。一些看似有理有据的“科学流言”,其实只要人们稍懂一些科学常识就能发现其荒唐与可笑之处。因此,我们必须通过科普教育,着力提高全民科学素养,增强人们科学辨别信息真伪的基本能力,做到客观研判不信谣、理性处置不传谣、尊重事实不造谣,让“科学流言”失去滋生的土壤。
粉碎“科学流言”要跑出科普速度。在舆论场中,存在一个信息高地,流言和真相谁的速度更快,谁就能占领这个高地,占据绝对权威。我们的科普不能总是扮演“事后诸葛亮”的角色,如果能在流言产生之前就通过科普帮助人们成为流言的绝缘体,不就起到了釜底抽薪的作用了吗?当然,如果流言已经产生,我们更要及时用事实、数据、真相和权威说话,确保科普能够跑赢流言、真相能够占领高地,让流言不攻自破。
粉碎“科学流言”要提升科普温度。科普不是机械的单向灌输,不是单调的数据和图表,也不是冷冰冰的说教,更不是简单的“扫盲”,它的重要意义在于培养人们客观、理性、思辨的科学态度,这样才能让公众成为制止流言的智者。做好科普工作,不妨通过多一些互动体验和情景教学提升情感温度,在潜移默化中释放科学魅力、传播科学知识、讲透科学道理,让学习科学成为人们一种自觉意识,让崇尚科学、相信科学成为社会共识。
流言止于智者,更止于科普。让我们踏踏实实做好科普工作,不断夯实公众的科学基础,塑造网络信息时代的科学精神,让科普真正成为“科学流言”的粉碎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