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粉碎机网 - 粉碎机行业门户网站 !

商业资讯: 行业资讯 | 相关资讯 | 外贸资讯 | 政策法规 | 企业经营 | 外贸知识 | 网商学院 | 技术参数 | 行业知识

你现在的位置: 首页 > 商业资讯 > 行业资讯 > 政府部门要勇于做谣言粉碎机
M.biz | 商业搜索

政府部门要勇于做谣言粉碎机

信息来源:goioo.com   时间: 2013-09-17  浏览次数:1985

    昨天,本报以两个版面,记录曾经在谣言事件中的受害人的现况。或许当时造谣的人也不会想到,那些子虚乌有、捕风捉影的谣言,会对这些当事人产生这么大的伤害。为何这些如今看起来很荒唐的言论,在经过网络传播之后,会产生那么大的影响?不少网友认为,相关职能部门在谣言事件中的不作为,助长了谣言的传播。

相关部门失声,

助长谣言嚣张气焰

谣言造成的伤害,往往无处诉说,或者说了也极少有人信。

昨天下午,电话中,杞县受到谣言伤害的辐照厂厂长王世强不停感谢河南商报,“能说出来让外界知道内心的委屈,也是好事。”

三门峡湖滨区国土资源局执法监察大队副队长朱春涛也很高兴,通过河南商报还原了当年曲直。

但不是每个谣言都能得到及时处置,不是每个受害者都能向外界袒露内心委屈。这就意味着,正确处置谣言,显得尤其必要。

比如杞县的这起钴-60事件, 不少网友及当时参与报道的媒体都认为,开封市相关部门迟迟不公开信息,是导致大逃亡的重要原因。

“谣言在网上传一个多月了,当地才举行新闻发布会,确认卡源故障,人们不慌才怪。”看到商报昨日的报道,有网友表示。

正如网友所说,在当时,王世强的工厂已被摆在砧板上,参与逃亡的李发生们也不会相信所谓的“辟谣”了。

信息越不对称,谣言越易盛行

进入“自媒体”时代,互联网上的谣言似有愈演愈烈之势。

微博上,隔三岔五就能看到相关部门的辟谣声明。为什么这种情况屡屡发生?

一新浪微博资深人士说,人们相信谣言是因为曾经有一些谣言最终变成了事实。所以即使在信息不十分确定的情况下,对于一些恶性事件,网友宁可信其有。

“另外,有些部门迟迟不肯公开真相,那老百姓不信谣言信什么?信息的严重不对称,也是让谣言大行其道的原因之一。”

该人士说,某些谣言因带有“炫富”、“官二代”、“性”等标签,导致某些感兴趣的人频繁转发。

公安部发言人武和平认为,谣言等于事情的重要性乘以掌握信息者的暧昧性。也就是说,对于一个消息,掌握信息的人越封堵,越不告知,谣言就越盛行。

政府部门回应越及时,谣言消散越快

能否减少或消除谣言?

只要相关部门及时公布真相,将信息的模糊度(即暧昧性)降为零,就能迅速平息谣言。

在郑州市委宣传部副部长李新军看来,网上的谣言主要分为两大类:一类是有人为了各种目的恶意造谣;另一类是因为人们掌握的信息不全面,或者只看到了“冰山一角”,就盲目在网上发布相关内容,引发了大家的恐慌或猜测。

此前,他在接受河南商报记者采访时说:对于第一种情况,应该按照相关法律法规严惩不贷;对于第二种情况,不要随便定性,如果不涉及国家机密,政府部门应在第一时间站出来,公布相关信息,消除大家的疑虑。

除此之外,他认为政府部门平时应加大科普知识、法律知识的普及,不断提高群众辨别谣言的能力。

“就个体而言,如果你觉得这个信息不太靠谱,或者有疑问,建议不要盲目转发。”李新军说,最起码应该打个问号,或者让相关部门站出来进行解释。

网友“海上风”也认为,谣言止于公民自律,“发言之前,我们都应该先想一想,自己是否守住了法律和道德底线,切莫为吸引眼球而信口开河。”

样本

事件:2011年,在日本福岛核电站泄漏事故发生后不久,远在千里之外的河南,出现“吃碘盐防辐射”的奇谈怪论。经过网络传播,省内不少地市出现荒诞的“抢盐风波”。

应对:在省会郑州,出现抢盐现象的当天,相关部门就紧急召开了网络舆情处置联席会。

经过研判,舆情处置联席会打出了一套漂亮的组合拳:要求盐业局采取有力措施,保证食盐充足供应;物价局加大打击囤盐力度;工商局尽快制定相关预案;市网管办、市委宣传部新闻处帮忙联系媒体,消除群众的恐慌情绪。

结果:翌日清晨,盐业局的辟谣通报便出现在各大媒体和网站,抢盐风波立即平息。

反思:在该事件中,政府部门能够主动面对并制定相应措施,使得谣言不攻自破。

“谣盐风波”

样本

“城管打人”调查

新华社:

网络谣言止于法治


从“谣翻中国”的“秦火火”到借维权敛财的周禄宝,从泄私愤造谣的傅学胜到自建网站敲诈勒索的仲伟……近年来,网络社会飞速发展,利用网络实施的诽谤、敲诈勒索等违法犯罪也随之增加。由于网络信息传播速度惊人,一些网络造谣、传谣造成的社会危害性甚大,不仅严重侵害公民权益、扰乱公共秩序,甚至导致群体性事件。明确划分网络言论的法律边界势在必行。

传播效果越强,信息发布责任就越大。最新司法解释对网络诽谤等犯罪的行为手段、危害后果进行界定,同时对罪与非罪、此罪与彼罪、轻罪与重罪作出区分,提出明确的量化标准。据此,不仅能为当前认定利用信息网络实施的诽谤等犯罪提供明确的法律依据,又为公民在网络世界设置了行为底线。

网络谣言止于法治,止于良好的社会道德环境。但也必须看到,刑罚是“最后的手段”,动用刑罚定要慎重。司法机关应当严格按照相关法律法规执行,不枉不纵,不私不盲,以保障公民正当的言论表达。

    ——本信息真实性未经中国粉碎机网证实,仅供您参考